2025照明采购半年报:39.59亿规模、24.3%增速,EMC模式正在重塑行业
2025年上半年,全国照明采购市场以39.59亿元总规模、24.3%同比增速,勾勒出一幅“规模扩容+模式革新”的行业新图景。从道路照明的绝对主导,到EMC(合同能源管理)模式的爆发式渗透,再到政府端的持续驱动,照明行业正经历从“硬件买卖”到“价值服务”的深层变革。
一、市场结构:道路照明占比超6成,民生与景观分工清晰
图片
道路照明:基建刚需撑起“半壁江山”
道路照明以26.04亿元(占比65.77%)、346个项目稳居采购榜首,其中超千万元项目达22个(占“超千万级项目”总数的66.7%)。这一数据背后,是城市新区开发、市政道路扩建的持续推力——政府主导的基建工程,让道路照明成为政府采购的“基本盘”,也倒逼行业向“智慧化、节能化”升级(如苏州吴江的EMC模式项目)。
景观照明:节日经济催生“季度高峰”
景观照明以9.96亿元(占比25.16%)、278个项目位列第二,且一季度(1-2月)集中爆发(如河南洛阳涧西区太原路亮化项目,投资3646.63万元)。这类项目多围绕“节日亮化”展开,通过特色灯具打造城市夜景IP,折射出地方政府对“夜间经济”的布局野心。
教室照明:民生需求释放“长尾潜力”
教室照明虽仅占2.25亿元(5.68%)、102个项目,却标志着“健康光环境”的刚需觉醒。随着“护眼照明”标准落地,校园照明从“基础照明”向“健康管理”升级,未来或催生“光环境定制化服务”等新赛道。
二、模式革新:EMC如何打破“财政困局”
在道路照明采购中,EMC模式近两年呈“爆发式增长”,核心在于其“前期零投入、收益共享”的机制:节能服务企业垫付改造资金,通过降低的电费回收成本,政府既减轻财政压力,又降低运维负担。
图片
图源:欧普照明
标杆案例:苏州吴江的“双轮驱动”
2019年NB-IoT智慧路灯改造(欧普照明实施,节能率68.4%):入选国家发改委“生态文明重大项目”,验证技术可行性;
2025年城市照明EMC项目(上海乾隆节能中标,金额1.79亿元):覆盖设施改造、智能控制、平台管理,展现“全生命周期服务”能力。
两者共同证明:EMC模式不仅是“融资工具”,更是“技术+运营”的综合竞争——具备节能技术、运维能力的企业,才能在该领域突围。
三、采购生态:政府主导,江苏为何领跑
图片
政府机关以30.88亿元(占比78%)成为绝对主力,根源在于基建项目的财政属性:城市新区开发、市政工程等资金多来自财政,决定了政府在照明采购中的主导权。
江苏以5.34亿元(13.49%)领跑全国,背后是“经济活力+政策敏锐度”的双重优势:
经济强省的基建需求旺盛(如苏州、南京的新城建设);
率先布局“智慧照明”(如吴江的EMC实践),契合“节能降碳”政策导向。
安徽(2.42亿元)、云南(2.31亿元)紧随其后,前者受益于长三角一体化的基建外溢,后者依托文旅产业的景观照明需求。
四、政策与未来:从“硬件”到“价值”的跃迁
图片
国家发改委明确要求:2025年通用照明设备中高效节能产品占比达50%。这一政策,与EMC模式的“节能逻辑”高度契合,也预示行业三大趋势:
模式迭代:从“卖产品”到“卖服务”
EMC模式的普及,将倒逼企业从“硬件供应商”转型为“节能服务运营商”——需同时掌握照明技术、节能方案、运维能力,才能在项目中胜出。
技术升级:高效节能+智慧互联
高效节能:LED、智能调光等技术加速渗透,满足“50%高效节能”硬指标;
智慧互联:道路照明与“车路协同”融合,景观照明接入城市数字孪生系统,教室照明联动健康管理平台,照明正在成为“智慧城市的神经末梢”。
赛道拓展:细分领域的“深水区”
教室照明向“健康光环境”延伸(如节律照明、眩光控制);
景观照明向“交互体验”升级(如AR夜景、光影秀);
道路照明向“智慧网联”进化(如充电桩集成、环境监测)。
2025年上半年的照明采购数据,不仅是“规模增长”的注脚,更是行业底层逻辑重构的开端:EMC模式打破财政约束,政策倒逼技术升级,政府主导催生服务型竞争。对企业而言,唯有拥抱“模式创新+技术深耕+服务延伸”,才能在这场照明升级浪潮中,真正握住未来的船票。 |